家族本位還是個人本位.doc
約10頁DOC格式手機打開展開
家族本位還是個人本位,頁數(shù):10字數(shù):11515 一、問題的提出 清末民初,我國的法律發(fā)生了重大變革。之所以稱其為重大變革,是因為觸及到了法律的本位問題,而這是我國歷朝歷代從未觸及,也不可能觸及的。通說認為,法律的本位就是法律的中心觀念。(1)“法律茍為純粹之自然的法則,自無所謂中心觀念存乎其間;...
內容介紹
此文檔由會員 cnlula 發(fā)布
家族本位還是個人本位
頁數(shù):10 字數(shù):11515
家族本位還是個人本位
一、問題的提出
清末民初,我國的法律發(fā)生了重大變革。之所以稱其為重大變革,是因為觸及到了法律的本位問題,而這是我國歷朝歷代從未觸及,也不可能觸及的。通說認為,法律的本位就是法律的中心觀念。(1)“法律茍為純粹之自然的法則,自無所謂中心觀念存乎其間;法律茍為純粹之人為的規(guī)范,則其中心觀念可以永久不變,亦可以任意變更。然法律乃本于自然之人為的規(guī)范。故有其中心觀念,而其中心觀念又隨社會之進化而變遷焉”。(2) “民法之基本觀念,亦即民法之基本作用,或基本任務,學者稱之為民法的本位”。(3)
古代法律以規(guī)定社會成員的義務為基本內容,學界因此稱其為義務本位。近代以來,一些國家的法律以規(guī)定社會成員的權利為基本內容,學界因此稱近代以來的法律為權利本位。到了現(xiàn)代,必須強調社會的利益,學界又認為,法律開始了以社會為本位的時代。日本法學家穗積重遠表述為:“個人尚未自覺的時代,法律為義務本位;到了個人自覺的時代,法律進于權利本位;倘若到了社會自覺的時代,那么法律自當以社會為本位,現(xiàn)在這第三時期已開始了??”(4)據(jù)此,法律的發(fā)展史經(jīng)歷了從義務本位到權利本位,再到社會本位的過程。
然而,這些論述中存在一系列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什么是法律的本位? 如果一種法律以規(guī)定義務為基本內容,這種法律就是義務本位,那么,義務和權利本來就是相對范疇,規(guī)定義務就是規(guī)定權利,義務本位和權利本位有什么實質上的區(qū)別呢? 義務本位的法律的實質是:法律只確認少數(shù)人乃至一個人享有完全的權利資格,即人的資格,多數(shù)人不享有或只享有不完全的權利資格,即不享有人的資格;其實就是只承認少數(shù)人乃至一個人是人,不承認多數(shù)人是人。因此,義務本位實質上是非人本位。權利本位的法律的實質是:法律確認所有的自然人都享有人的資格,其實就是承認所有的自然人都是人。因此,權利本位實質上是人本位。(5) 其次,古代法律雖然在體系上諸法合一,但實際上仍然存在不同的調整范圍。除古代羅馬以外,古代沒有獨立的民法。但古代的法律關系包括私人之間的平等財產(chǎn)關系和平等人身關系。在此類關系中,當事人享有人的資格。當然,在古代的私的關系中,存在不平等的因素,如夫妻關系;此外,債權及于債務人人身,從而可以變更債務人人格。調整私人之間的財產(chǎn)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就是古代的民法。實際上,古代民法是不完全的人本位,即權利本位。可見,不能籠統(tǒng)地說古代法律都是義務本位。再次,社會本位并非高于權利本位的階段。社會本位是相對于個人本位(6)的范疇,而權利本位是相對于義務本位的范疇。社會本位和個人本位都是權利本位,兩者的區(qū)別在于:個人本位的法律對個人的限制較小,而社會本位的法律對個人的限制較大。但兩者的限制都是對個體的平等限制,是在不同的經(jīng)濟條件下實現(xiàn)自然人人格平等的不同方式。個人本位是權利本位的第一初級階段,社會本位是權利本位的高級階段。(7)
我國
頁數(shù):10 字數(shù):11515
家族本位還是個人本位
一、問題的提出
清末民初,我國的法律發(fā)生了重大變革。之所以稱其為重大變革,是因為觸及到了法律的本位問題,而這是我國歷朝歷代從未觸及,也不可能觸及的。通說認為,法律的本位就是法律的中心觀念。(1)“法律茍為純粹之自然的法則,自無所謂中心觀念存乎其間;法律茍為純粹之人為的規(guī)范,則其中心觀念可以永久不變,亦可以任意變更。然法律乃本于自然之人為的規(guī)范。故有其中心觀念,而其中心觀念又隨社會之進化而變遷焉”。(2) “民法之基本觀念,亦即民法之基本作用,或基本任務,學者稱之為民法的本位”。(3)
古代法律以規(guī)定社會成員的義務為基本內容,學界因此稱其為義務本位。近代以來,一些國家的法律以規(guī)定社會成員的權利為基本內容,學界因此稱近代以來的法律為權利本位。到了現(xiàn)代,必須強調社會的利益,學界又認為,法律開始了以社會為本位的時代。日本法學家穗積重遠表述為:“個人尚未自覺的時代,法律為義務本位;到了個人自覺的時代,法律進于權利本位;倘若到了社會自覺的時代,那么法律自當以社會為本位,現(xiàn)在這第三時期已開始了??”(4)據(jù)此,法律的發(fā)展史經(jīng)歷了從義務本位到權利本位,再到社會本位的過程。
然而,這些論述中存在一系列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什么是法律的本位? 如果一種法律以規(guī)定義務為基本內容,這種法律就是義務本位,那么,義務和權利本來就是相對范疇,規(guī)定義務就是規(guī)定權利,義務本位和權利本位有什么實質上的區(qū)別呢? 義務本位的法律的實質是:法律只確認少數(shù)人乃至一個人享有完全的權利資格,即人的資格,多數(shù)人不享有或只享有不完全的權利資格,即不享有人的資格;其實就是只承認少數(shù)人乃至一個人是人,不承認多數(shù)人是人。因此,義務本位實質上是非人本位。權利本位的法律的實質是:法律確認所有的自然人都享有人的資格,其實就是承認所有的自然人都是人。因此,權利本位實質上是人本位。(5) 其次,古代法律雖然在體系上諸法合一,但實際上仍然存在不同的調整范圍。除古代羅馬以外,古代沒有獨立的民法。但古代的法律關系包括私人之間的平等財產(chǎn)關系和平等人身關系。在此類關系中,當事人享有人的資格。當然,在古代的私的關系中,存在不平等的因素,如夫妻關系;此外,債權及于債務人人身,從而可以變更債務人人格。調整私人之間的財產(chǎn)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就是古代的民法。實際上,古代民法是不完全的人本位,即權利本位。可見,不能籠統(tǒng)地說古代法律都是義務本位。再次,社會本位并非高于權利本位的階段。社會本位是相對于個人本位(6)的范疇,而權利本位是相對于義務本位的范疇。社會本位和個人本位都是權利本位,兩者的區(qū)別在于:個人本位的法律對個人的限制較小,而社會本位的法律對個人的限制較大。但兩者的限制都是對個體的平等限制,是在不同的經(jīng)濟條件下實現(xiàn)自然人人格平等的不同方式。個人本位是權利本位的第一初級階段,社會本位是權利本位的高級階段。(7)
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