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憲政的德性.doc
約22頁DOC格式手機打開展開
論憲政的德性,頁數(shù):22字數(shù):10582[摘 要]憲政必須建立在一定的道德之上,對人的不完善性假定是憲政的倫理預設。同時,憲政本身必須具備一定的內(nèi)在道德,具體包括十項準則,即存在憲法,確立人民主權原則,實行代議制民主,確立法治原則,憲法具有最高權威,政府有限,以保障人權為目標,權力制約,建立違憲審查制,確立...
內(nèi)容介紹
此文檔由會員 cnlula 發(fā)布
論憲政的德性
頁數(shù):22 字數(shù):10582
論憲政的德性
[摘 要]憲政必須建立在一定的道德之上,對人的不完善性假定是憲政的倫理預設。同時,憲政本身必須具備一定的內(nèi)在道德,具體包括十項準則,即存在憲法,確立人民主權原則,實行代議制民主,確立法治原則,憲法具有最高權威,政府有限,以保障人權為目標,權力制約,建立違憲審查制,確立正當法律程序原則。這十項準則是判斷憲政自身合法性的依據(jù),而具有合法性的憲政又成為憲政社會道德規(guī)范、政治制度及公民行為的合法性的供給者。[關 鍵 詞]憲政 內(nèi)在道德 合法性前言:憲政不可無德憲政,不僅是一個政治學、憲法學上的概念,而且也應當是一個道德上的概念。憲政必須建立在一定的道德之上。有學者精辟地指出:“實行憲政要有‘憲德’”,所謂“憲德”,即“實行憲政(或憲法)所應有的政治道德、民主法治觀念和人權意識”,其核心是“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觀念、民主精神和剛正品質(zhì)”〔1〕(381頁)。在別處,該學者將“憲德”簡述為,“實施憲法和法律所應具的政治道德”〔2〕(序一)。依筆者理解,這里的“憲德”應是憲政或憲法實施主體所應具有的道德品格。本文所謂“憲政的德性”,不排斥上述“憲德”的涵義,但它還包含更為重要的內(nèi)容,它主要指稱憲政本身所具有的道德品格。憲政自身的道德品格與其實施主體的道德品格是兩個截然有別的概念。憲政自身的道德品格之所以更為重要,是因為,一方面它意指憲政的內(nèi)在規(guī)定性,憲政之為憲政的特質(zhì)隱寓其中,它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評判憲政自身的基本尺度;另一方面,它還意味著憲政的普適性價值,近現(xiàn)代各國憲政的確立是對這種普適性價值的全面認同。雖然各憲政國家對憲政實施主體的道德品格,也有一些大致相同或相近的要求,憲政實施主體道德品格狀況也會影響、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憲政實施的效果,但它只是一種外在因素。實施憲政,不僅需要一定的道德基礎,需要適宜的道德環(huán)境,而且關鍵在于憲政本身必須具備一定的內(nèi)在道德。1.人的不完善性:憲政的倫理預設對憲政的認識可從兩個層次進行,一是價值層次,一是事實層次。傳統(tǒng)憲政理論對價值與事實多不作區(qū)分,一般都以弘揚價值為核心,缺少對憲政的客觀、系統(tǒng)的實證分析。因此,對憲政事實層次即實然性的研究應成為當今憲法學的重要課題。但這并不意味著憲政學說可以成為一門“科學”。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憲政所依賴的基礎相當脆弱,并不能獲得“科學”的驗證。這個基礎就是作為憲政根據(jù)的人性假定,即“憲政主義認為人性是不完善的,有自私和濫用權力的傾向”〔3〕。人性本是一個純粹的倫理學范疇,但對人性的預設構成了所有時代、所有國家根本政治制度的出發(fā)點。任何制度都是針對人設定的,都是建
頁數(shù):22 字數(shù):10582
論憲政的德性
[摘 要]憲政必須建立在一定的道德之上,對人的不完善性假定是憲政的倫理預設。同時,憲政本身必須具備一定的內(nèi)在道德,具體包括十項準則,即存在憲法,確立人民主權原則,實行代議制民主,確立法治原則,憲法具有最高權威,政府有限,以保障人權為目標,權力制約,建立違憲審查制,確立正當法律程序原則。這十項準則是判斷憲政自身合法性的依據(jù),而具有合法性的憲政又成為憲政社會道德規(guī)范、政治制度及公民行為的合法性的供給者。[關 鍵 詞]憲政 內(nèi)在道德 合法性前言:憲政不可無德憲政,不僅是一個政治學、憲法學上的概念,而且也應當是一個道德上的概念。憲政必須建立在一定的道德之上。有學者精辟地指出:“實行憲政要有‘憲德’”,所謂“憲德”,即“實行憲政(或憲法)所應有的政治道德、民主法治觀念和人權意識”,其核心是“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觀念、民主精神和剛正品質(zhì)”〔1〕(381頁)。在別處,該學者將“憲德”簡述為,“實施憲法和法律所應具的政治道德”〔2〕(序一)。依筆者理解,這里的“憲德”應是憲政或憲法實施主體所應具有的道德品格。本文所謂“憲政的德性”,不排斥上述“憲德”的涵義,但它還包含更為重要的內(nèi)容,它主要指稱憲政本身所具有的道德品格。憲政自身的道德品格與其實施主體的道德品格是兩個截然有別的概念。憲政自身的道德品格之所以更為重要,是因為,一方面它意指憲政的內(nèi)在規(guī)定性,憲政之為憲政的特質(zhì)隱寓其中,它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評判憲政自身的基本尺度;另一方面,它還意味著憲政的普適性價值,近現(xiàn)代各國憲政的確立是對這種普適性價值的全面認同。雖然各憲政國家對憲政實施主體的道德品格,也有一些大致相同或相近的要求,憲政實施主體道德品格狀況也會影響、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憲政實施的效果,但它只是一種外在因素。實施憲政,不僅需要一定的道德基礎,需要適宜的道德環(huán)境,而且關鍵在于憲政本身必須具備一定的內(nèi)在道德。1.人的不完善性:憲政的倫理預設對憲政的認識可從兩個層次進行,一是價值層次,一是事實層次。傳統(tǒng)憲政理論對價值與事實多不作區(qū)分,一般都以弘揚價值為核心,缺少對憲政的客觀、系統(tǒng)的實證分析。因此,對憲政事實層次即實然性的研究應成為當今憲法學的重要課題。但這并不意味著憲政學說可以成為一門“科學”。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憲政所依賴的基礎相當脆弱,并不能獲得“科學”的驗證。這個基礎就是作為憲政根據(jù)的人性假定,即“憲政主義認為人性是不完善的,有自私和濫用權力的傾向”〔3〕。人性本是一個純粹的倫理學范疇,但對人性的預設構成了所有時代、所有國家根本政治制度的出發(fā)點。任何制度都是針對人設定的,都是建